Einstellung!!!
內心世界只能居住,無法描述。 --Kafka
2011年6月18日
一段渾然忘我的旅程:改編《蘭花賊》的虛實狂熱
http://achialie.blogspot.com/2011/06/streetcar-named-desire1951-moby.html
但要將文學轉換成電影語言,之間不免有衝突、取捨及如何達致平衡的問題。導演史派克.瓊斯(SpikeJones)與編劇查理.考夫曼(Charile Kaufman)於2002年搬上螢幕的《蘭花賊》(Adaptation),卻以怪誕、跳躍、捉摸不定的方式處理這部改編作品,且大膽地在影片中自我表態。編劇猶如原著作者將自己置入混亂的文中,以個人視角為出發點,將生活真實與真實背後相互結合,一同觀看這場帶有焦慮、喜悅、停滯、突破和適應的狂熱鬧劇,並走向反叛的改編之旅。
標籤:
放課電影
2011年6月11日
2011年6月7日
2011年6月6日
2011年6月3日
熱血狂歡的變奏:《搖滾世代》、《搖滾吧!爺奶》
http://achialie.blogspot.com/2011/06/blog-post.html
炎炎夏日,屏息瞬間,用力吶喊,一起加入音樂的狂歡盛會。衝向1970年代,當性、毒品和搖滾樂一同解放的同時,音樂祭(festival)更綿延出此種神話場域,用農場打造出搖滾聖地,震撼樂迷的心靈,面向幾十萬人口的「朝聖」,人們孕育了音樂作為宣洩的窗口,湧入這場狂歡的慶典。樂手用音樂做發聲,赤裸裸的將衝突寫入歌詞,起先嬉皮提起「愛與和平」的口號,而後更注入了政治、反戰及社會意識,用他們對音樂的堅持與執著開啟一場為期三天的瑰麗展演。當音樂響起的那一刻藉由音符結合歌詞譜出一段獨特旋律,穿透人心,樂迷猶如《波坦金戰艦》中的石獅子體現沉睡、驚醒、站立(隱喻著人民力量的覺醒),高聲呼喊,燃燒熱情。至今,經歷多年後這些音樂幽靈的歌聲仍迴盪在我們的生活周遭,無論是大衛鮑伊(David Bowie)、誰(The who)、原始吶喊(Primal Scream)、電台司令(Radiohead)、酷玩樂團(coldplay)等,這些音樂(樂手)或許對某些人而言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,影響了他們看待過去、現在甚至未來的態度,造就另一種可能。
如果《搖滾世代》(Glastonbury Festival,2006)是這場狂歡的起始點,那《搖滾吧!爺奶》(Young@Heart,2007)就是證明了這個生命旅程沒有終點。就影像而言,前者橫跨35年歷史,體現出了搖滾生活的反叛態度,如何在農場建造一個烏托邦世界/無政府狀態。身旁同是在音樂上產生共鳴的人,搖滾樂不僅強化群體性及對彼此之間的身分認同,它在社會中更以反文化/次文化的角色出現;後者導演史蒂芬沃克(Stephen Walker)用7個禮拜紀錄了同是跨過這35個歲月的老人們,平均年齡為八十的他們不畏懼死亡,組成的「年輕的心」樂團(Young@Heart)用一種搖滾精神歌唱,為生命的存在狂歡。故本文從這兩部以紀錄片的姿態,形構出群體狂歡,卻呈現出不同面向的影片為主軸,除了湧入時光綿延的聖地,並再次解放年輕的心。
如果《搖滾世代》(Glastonbury Festival,2006)是這場狂歡的起始點,那《搖滾吧!爺奶》(Young@Heart,2007)就是證明了這個生命旅程沒有終點。就影像而言,前者橫跨35年歷史,體現出了搖滾生活的反叛態度,如何在農場建造一個烏托邦世界/無政府狀態。身旁同是在音樂上產生共鳴的人,搖滾樂不僅強化群體性及對彼此之間的身分認同,它在社會中更以反文化/次文化的角色出現;後者導演史蒂芬沃克(Stephen Walker)用7個禮拜紀錄了同是跨過這35個歲月的老人們,平均年齡為八十的他們不畏懼死亡,組成的「年輕的心」樂團(Young@Heart)用一種搖滾精神歌唱,為生命的存在狂歡。故本文從這兩部以紀錄片的姿態,形構出群體狂歡,卻呈現出不同面向的影片為主軸,除了湧入時光綿延的聖地,並再次解放年輕的心。
標籤:
放課電影
訂閱:
意見 (Atom)


